只有远离人群,才能找回你自己
第1页/共1页
只有远离人群,才能找回你自己
表于 2010-9-7 19:37 只看该作者
只有远离人群,才能找回你自己
佛遗教经:
汝等比丘,欲求寂静、无为安乐,当离愦闹,独处闲居。
静处之人,帝释诸天,所共敬重。
是故当舍,己众他众,空闲独处,思灭苦本。
若乐众者,则受众恼。譬如大树,众鸟集之,则有枯折之患。
世间缚著,没于众苦,譬如老象溺泥,不能自出,是名远离。
华严经明法品:
菩萨常乐寂静,远离在家、出家一切凡夫
大圆满前行引导文:
古代西藏大成就者寂光大师也说:
独自一人修佛果,道友二人修善缘,
三四以上贪瞋因,故吾独自而安住。
独自一个人,即身可以修成佛。
道友二个人在一起,只能修成后世的善缘,现世则很难成就禅定等出世的功德。
如果三或四个人聚在一起,就完全是在搞贪瞋痴,没有任何的益处。
所以,我独自一个人静静的安处于禅定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人多的地方,千万不要去,迷失自我,杀盗淫炽盛无有羞愧。
只有远离人群,才能找回你自己的本心,证入寂灭,得大快乐,具足救度一切众生之能力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入菩萨行论
自身本无常,犹贪无常人,
纵历百千生,不见所爱人。
若贪诸有情,则障实性慧,
亦毁厌离心,终遭愁叹苦。
若心专念彼,此生将虚度。
无常众亲友,亦坏真常法。
行为同凡愚,必堕三恶趣,
若入非圣境,何需近凡愚?
刹那成密友,须臾复结仇,
喜处亦生嗔,凡夫难取悦。
忠告则生嗔,反劝离诸善,
若不从彼语,嗔怒堕恶趣。
妒高竞相等,傲卑赞复骄,
逆耳更生嗔,处俗怎得益?
伴愚必然生,自赞毁他过,
好谈世间乐,无义不善事。
是故近亲友,徒然自招损,
索达吉堪布: 我们自身本来就是无常的,假如还要贪著无常的亲人,则是非常愚痴的行为。因为依靠贪执所造的恶业,必将导致百千生中见不到自己所爱之人。
我们的身体和心的感受,均是刹那变化的无常法。按照噶当派和宁玛派的教言,无常分为粗无常和细无常,粗无常包括春夏秋冬、年月时节,乃至身心随外境转变的五蕴现象;细无常则是事物分分秒秒的刹那迁变。
世人对常有的执著非常严重,自己的身心尚不知是无常法,没有丝毫的可靠性和稳固性,却还在拼命贪执自己的亲友。若以智慧详细观察,这些亲友的身心全是无实的,毫无可靠之处,犹如刹那毁灭的水泡。假如去贪执他们,就像一个水泡贪执另一个水泡一样愚痴。
但由于无始以来的习气深重,众生深陷于此而不自知,所谓“当局者迷、旁观者清”,我们看见动物互相贪执时会觉得可笑,而在圣者的眼里,人类彼此贪恋的情景又何尝不是如此?
《无量寿经》云:“人在世间,爱欲之中,独生独死,独去独来。”
在漫长的轮回中,彼此贪著没有任何实义。大家应当想一想贪欲本体到底是什么、贪著他人是否可靠,多思维一下这方面的道理!
假如贪恋亲朋好友,则会遮障真实的智慧,同时也毁坏出离心,最终遭受轮回诸苦。如果一门心思专注在亲人身上,根本做不了对今生来世有意义的事情,结果将毫无意义地虚度此生。
这一点,每个人都会有深深的体会。《入菩萨行论》这部论典,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,都可以接受,不管是什么民族的人,都符合他们的传统,所以圣者的语言跟世间分别念的语言完全不同。
世间分别念的语言,在某个场合中比较适合,暂时可迎合众人的心理,但在某个场合中绝对行不通。
历史上有些政治家的文章,现在一个词也用不上,仅仅过了几十年,就完全被淘汰了。
可是这些圣者的语言,纵经千百年也不会褪色,不同的人用自己的智慧来学习时,凡夫有凡夫的收获,菩萨有菩萨的收获。
因此,圣者的金刚语不可思议,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,一定要学《入行论》等大成就者加持的论著。那些由分别念编撰成的花言巧语,表面上看来很吸引人,实际上并没有多大价值。
这里是说,若对亲人极为贪执,定会遮障自己的实性慧。实性慧也叫实智慧,《大智度论》云:“常有安乐的涅槃从实智慧产生,实智慧则从一心禅定中产生,因而,想得到这种智慧的人,务必要行持此禅定。”反之,如果贪著亲友,心静不下来,禅定就没办法产生;没有禅定的话,证悟智慧也就无从谈起。
现在有些人特别贪恋亲朋好友、事业家庭,贪执心相当强烈的人,有没有开悟的机会呢?非常非常困难。
为什么历代高僧大德不管出家在家,首先要放下自己所爱执的对境,原因就是如果执著某一对境,心始终无法专注。所以,禅宗在坐禅时强调万缘放下,净土宗在念佛时提倡看破一切。
作为出家人,应该会有一些看破的境界,如果没有看破,就放不下来,放不下来的话,心里一直耽著某个人,肯定对自己修行有障碍。
有个人说:“我修行当中,对魔王波旬倒不害怕,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丈夫,因为我天天想着他、耽著他。”对人的耽著没有放下的话,无二智慧很难以在相续中生起。
而且,这样的耽著也会毁坏我们的出离心。有些人刚出家时出离心相当强,后来由于种种因缘耽著某个人,出离心和厌离心就没有了。而一直耽著感情的人,不可能想要出离轮回。因为出离是视三界轮回如火坑,千方百计想从中爬出来,假如耽著某一个人,恨不得永远跟他在一起,不仅是今生,乃至生生世世,甚至成佛也要有他陪伴,那怎么会想出离轮回呢?这些人的愿望太过分了!虽然我没有亲耳听过,但是看某些人的态度和语气,很可能成佛时也不愿离开对方。
佛陀在《因缘品》中说:“世间诸痛苦,忧愁及哀号,皆从贪亲生。”世人诸般痛苦忧愁、哀伤哭泣,皆由贪爱而生。
大家不妨观察一下,自己平时流泪的话,来源肯定是贪执一件事情,如果没有任何贪执,这种“矿泉水”不可能无因生。不过,有些人的矿泉水比龙泉还丰富,不需要什么因缘,就开始“呜呜呜……”,不但眼睛里面流泪,鼻孔里面也开始流泪,看起来真的特别害怕。
心若专恋一个对境,则很难从痛苦中解脱。
十年了,但她仍把当年他给的结婚戒指、耳环等,藏在贴身的小包里,没人就拿出来看一看,然后又装到包里面。有没有啊?这是我分别念幻想出来的,真的倒是没有见过,但我估计有些人的执著特别可怕,出家人中应该不会有,如果有,那是一种恶兆;但在家人中肯定有,有的话,也是可以理解的。其实这种的执著非常痛苦,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来断除,这一点很有必要!
贪爱无常的亲友,也能毁坏常有的解脱正法(“真常法”)。
这本来是很奇怪的,无常的东西怎么能毁坏常有的东西呢?但以智慧来详加观察,事实就是如此。世间亲友虽是无常易坏之法,但我们因对其百般执著,以致障蔽了本具的常法如来藏,一直沉溺在轮回中不得解脱。
所以大家在现实生活中,要学会观察人与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。不说中观胜义谛和大圆满的一些境界,从世间的角度来分析,本来一直认为“我喜欢的人永远是我的爱人、永远是我的亲人”,但他到底是不是所爱的对境,是不是值得喜欢的对境,他会不会永远给你带来安乐?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观察,就会发现他不但无法带来安乐,反而是毁坏安乐的因,只有断除对他的执著,才能获得真正的安乐。
所以不管是出家人、在家人,无常的亲友毁坏了我们得果的常法。有些人天天都是想着对方,天天都是耽著对方,过一个星期要打个电话,过一个月要问问怎么样了。
其实米拉日巴说过,作为出家人,早就该看作是死人一样,已经被四个人抬到尸陀林了,若能如此看待,家人也不会对你有什么牵挂。可是有些人恐怕不是这样,当然,心态一下子转过来,的确也是比较困难,但首先要明白这个道理,知道如果放不下对自己今生来世都不利,除了带来痛苦之外,任何实义都没有。
因此,出家真的很伟大,假如一直耽著自己的家庭,始终没有出离的机会。
古大德也经常说:“出家才有证道缘,恋家岂有证道时?”当然,这是说在家人的贪执更为严重,并不是说在家人没有证悟的机会,通过佛教历史来看,也有相当多的在家人,最终获得了开悟成就。
然而,大家也不要轻视出家,有些人说:“出家和在家没什么差别,学佛只要心善就可以。”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。
佛经中说,三世诸佛成道时,均示现为出家相,倘若出家、在家一模一样,那又何必多此一举?要知道,出家的的确确没有牵挂,也没有贪执亲友的痛苦,所以证道非常方便,这是一种殊胜的因缘。
行为若与凡愚经常同流合污,必定会堕入三恶趣。博朵瓦格西说:“初学者的意志本来就不坚定,如果再亲近世间俗人,与他们共同交谈、做事,那一定会毁坏今生来世的安乐。”这番肺腑之言,真的是非常殊胜。
我们若整天跟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,只会使自己逐渐堕落。
藏地古大德的教言中说:
智者与智者交往,智慧更加增上;
智者与愚者交往,智者智慧减少,愚者智慧增加;
愚者与愚者交往,愚昧无知更加增盛。
从现实生活中也看得出来,修行比较好的人,如果跟修行不好的人在一起,自己的修行肯定受影响。我曾看见有两个道友,一个特别爱睡觉,一个不爱睡觉,因为住在一个屋子里,后来爱睡觉的人受对方影响,睡眠减少了一点,而不爱睡觉的人也受对方影响,不像以前那样精进了。
所谓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,除了圣者以外,我们还是会受别人的影响,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,因此,自己务必要好好护持道心,千万不要轻易退转。
“凡愚”按藏文讲义的解释方法,分为与智者对立的凡愚(愚人)、与老者对立的凡愚(稚童)、与圣者对立的凡愚(凡夫)。这里是指与智者对立的凡愚,并不是与圣者对立的凡愚。
有些人说:“凡夫人肯定有睡眠、贪心,这是不会避免的。”
其实智者也可以做到这一点,不一定非要获得一地菩萨以上的果位。
在修行人中,有些人的行为很如法,这就是智者,有些人的行为不如法,这就是愚者。
我们不要常跟愚者交往接触,不然道心会渐渐退失,到了一定的时候,自己也变得不可救药,甚至像麦彭仁波切所说:如同秋天的白霜摧毁鲜花一样,一个晚上就全部毁坏了。
相反,如果多接触修行好的人,自己的境界也会一下子提升,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得出来的经验。
既然我们都向往解脱,最好不要被引入非圣者的境界而堕入恶趣,所以依止凡愚又有何用呢?
顶礼妙法莲华经 顶礼白度母
只有远离人群,才能找回你自己
佛遗教经:
汝等比丘,欲求寂静、无为安乐,当离愦闹,独处闲居。
静处之人,帝释诸天,所共敬重。
是故当舍,己众他众,空闲独处,思灭苦本。
若乐众者,则受众恼。譬如大树,众鸟集之,则有枯折之患。
世间缚著,没于众苦,譬如老象溺泥,不能自出,是名远离。
华严经明法品:
菩萨常乐寂静,远离在家、出家一切凡夫
大圆满前行引导文:
古代西藏大成就者寂光大师也说:
独自一人修佛果,道友二人修善缘,
三四以上贪瞋因,故吾独自而安住。
独自一个人,即身可以修成佛。
道友二个人在一起,只能修成后世的善缘,现世则很难成就禅定等出世的功德。
如果三或四个人聚在一起,就完全是在搞贪瞋痴,没有任何的益处。
所以,我独自一个人静静的安处于禅定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人多的地方,千万不要去,迷失自我,杀盗淫炽盛无有羞愧。
只有远离人群,才能找回你自己的本心,证入寂灭,得大快乐,具足救度一切众生之能力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入菩萨行论
自身本无常,犹贪无常人,
纵历百千生,不见所爱人。
若贪诸有情,则障实性慧,
亦毁厌离心,终遭愁叹苦。
若心专念彼,此生将虚度。
无常众亲友,亦坏真常法。
行为同凡愚,必堕三恶趣,
若入非圣境,何需近凡愚?
刹那成密友,须臾复结仇,
喜处亦生嗔,凡夫难取悦。
忠告则生嗔,反劝离诸善,
若不从彼语,嗔怒堕恶趣。
妒高竞相等,傲卑赞复骄,
逆耳更生嗔,处俗怎得益?
伴愚必然生,自赞毁他过,
好谈世间乐,无义不善事。
是故近亲友,徒然自招损,
索达吉堪布: 我们自身本来就是无常的,假如还要贪著无常的亲人,则是非常愚痴的行为。因为依靠贪执所造的恶业,必将导致百千生中见不到自己所爱之人。
我们的身体和心的感受,均是刹那变化的无常法。按照噶当派和宁玛派的教言,无常分为粗无常和细无常,粗无常包括春夏秋冬、年月时节,乃至身心随外境转变的五蕴现象;细无常则是事物分分秒秒的刹那迁变。
世人对常有的执著非常严重,自己的身心尚不知是无常法,没有丝毫的可靠性和稳固性,却还在拼命贪执自己的亲友。若以智慧详细观察,这些亲友的身心全是无实的,毫无可靠之处,犹如刹那毁灭的水泡。假如去贪执他们,就像一个水泡贪执另一个水泡一样愚痴。
但由于无始以来的习气深重,众生深陷于此而不自知,所谓“当局者迷、旁观者清”,我们看见动物互相贪执时会觉得可笑,而在圣者的眼里,人类彼此贪恋的情景又何尝不是如此?
《无量寿经》云:“人在世间,爱欲之中,独生独死,独去独来。”
在漫长的轮回中,彼此贪著没有任何实义。大家应当想一想贪欲本体到底是什么、贪著他人是否可靠,多思维一下这方面的道理!
假如贪恋亲朋好友,则会遮障真实的智慧,同时也毁坏出离心,最终遭受轮回诸苦。如果一门心思专注在亲人身上,根本做不了对今生来世有意义的事情,结果将毫无意义地虚度此生。
这一点,每个人都会有深深的体会。《入菩萨行论》这部论典,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,都可以接受,不管是什么民族的人,都符合他们的传统,所以圣者的语言跟世间分别念的语言完全不同。
世间分别念的语言,在某个场合中比较适合,暂时可迎合众人的心理,但在某个场合中绝对行不通。
历史上有些政治家的文章,现在一个词也用不上,仅仅过了几十年,就完全被淘汰了。
可是这些圣者的语言,纵经千百年也不会褪色,不同的人用自己的智慧来学习时,凡夫有凡夫的收获,菩萨有菩萨的收获。
因此,圣者的金刚语不可思议,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,一定要学《入行论》等大成就者加持的论著。那些由分别念编撰成的花言巧语,表面上看来很吸引人,实际上并没有多大价值。
这里是说,若对亲人极为贪执,定会遮障自己的实性慧。实性慧也叫实智慧,《大智度论》云:“常有安乐的涅槃从实智慧产生,实智慧则从一心禅定中产生,因而,想得到这种智慧的人,务必要行持此禅定。”反之,如果贪著亲友,心静不下来,禅定就没办法产生;没有禅定的话,证悟智慧也就无从谈起。
现在有些人特别贪恋亲朋好友、事业家庭,贪执心相当强烈的人,有没有开悟的机会呢?非常非常困难。
为什么历代高僧大德不管出家在家,首先要放下自己所爱执的对境,原因就是如果执著某一对境,心始终无法专注。所以,禅宗在坐禅时强调万缘放下,净土宗在念佛时提倡看破一切。
作为出家人,应该会有一些看破的境界,如果没有看破,就放不下来,放不下来的话,心里一直耽著某个人,肯定对自己修行有障碍。
有个人说:“我修行当中,对魔王波旬倒不害怕,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丈夫,因为我天天想着他、耽著他。”对人的耽著没有放下的话,无二智慧很难以在相续中生起。
而且,这样的耽著也会毁坏我们的出离心。有些人刚出家时出离心相当强,后来由于种种因缘耽著某个人,出离心和厌离心就没有了。而一直耽著感情的人,不可能想要出离轮回。因为出离是视三界轮回如火坑,千方百计想从中爬出来,假如耽著某一个人,恨不得永远跟他在一起,不仅是今生,乃至生生世世,甚至成佛也要有他陪伴,那怎么会想出离轮回呢?这些人的愿望太过分了!虽然我没有亲耳听过,但是看某些人的态度和语气,很可能成佛时也不愿离开对方。
佛陀在《因缘品》中说:“世间诸痛苦,忧愁及哀号,皆从贪亲生。”世人诸般痛苦忧愁、哀伤哭泣,皆由贪爱而生。
大家不妨观察一下,自己平时流泪的话,来源肯定是贪执一件事情,如果没有任何贪执,这种“矿泉水”不可能无因生。不过,有些人的矿泉水比龙泉还丰富,不需要什么因缘,就开始“呜呜呜……”,不但眼睛里面流泪,鼻孔里面也开始流泪,看起来真的特别害怕。
心若专恋一个对境,则很难从痛苦中解脱。
十年了,但她仍把当年他给的结婚戒指、耳环等,藏在贴身的小包里,没人就拿出来看一看,然后又装到包里面。有没有啊?这是我分别念幻想出来的,真的倒是没有见过,但我估计有些人的执著特别可怕,出家人中应该不会有,如果有,那是一种恶兆;但在家人中肯定有,有的话,也是可以理解的。其实这种的执著非常痛苦,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来断除,这一点很有必要!
贪爱无常的亲友,也能毁坏常有的解脱正法(“真常法”)。
这本来是很奇怪的,无常的东西怎么能毁坏常有的东西呢?但以智慧来详加观察,事实就是如此。世间亲友虽是无常易坏之法,但我们因对其百般执著,以致障蔽了本具的常法如来藏,一直沉溺在轮回中不得解脱。
所以大家在现实生活中,要学会观察人与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。不说中观胜义谛和大圆满的一些境界,从世间的角度来分析,本来一直认为“我喜欢的人永远是我的爱人、永远是我的亲人”,但他到底是不是所爱的对境,是不是值得喜欢的对境,他会不会永远给你带来安乐?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观察,就会发现他不但无法带来安乐,反而是毁坏安乐的因,只有断除对他的执著,才能获得真正的安乐。
所以不管是出家人、在家人,无常的亲友毁坏了我们得果的常法。有些人天天都是想着对方,天天都是耽著对方,过一个星期要打个电话,过一个月要问问怎么样了。
其实米拉日巴说过,作为出家人,早就该看作是死人一样,已经被四个人抬到尸陀林了,若能如此看待,家人也不会对你有什么牵挂。可是有些人恐怕不是这样,当然,心态一下子转过来,的确也是比较困难,但首先要明白这个道理,知道如果放不下对自己今生来世都不利,除了带来痛苦之外,任何实义都没有。
因此,出家真的很伟大,假如一直耽著自己的家庭,始终没有出离的机会。
古大德也经常说:“出家才有证道缘,恋家岂有证道时?”当然,这是说在家人的贪执更为严重,并不是说在家人没有证悟的机会,通过佛教历史来看,也有相当多的在家人,最终获得了开悟成就。
然而,大家也不要轻视出家,有些人说:“出家和在家没什么差别,学佛只要心善就可以。”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。
佛经中说,三世诸佛成道时,均示现为出家相,倘若出家、在家一模一样,那又何必多此一举?要知道,出家的的确确没有牵挂,也没有贪执亲友的痛苦,所以证道非常方便,这是一种殊胜的因缘。
行为若与凡愚经常同流合污,必定会堕入三恶趣。博朵瓦格西说:“初学者的意志本来就不坚定,如果再亲近世间俗人,与他们共同交谈、做事,那一定会毁坏今生来世的安乐。”这番肺腑之言,真的是非常殊胜。
我们若整天跟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,只会使自己逐渐堕落。
藏地古大德的教言中说:
智者与智者交往,智慧更加增上;
智者与愚者交往,智者智慧减少,愚者智慧增加;
愚者与愚者交往,愚昧无知更加增盛。
从现实生活中也看得出来,修行比较好的人,如果跟修行不好的人在一起,自己的修行肯定受影响。我曾看见有两个道友,一个特别爱睡觉,一个不爱睡觉,因为住在一个屋子里,后来爱睡觉的人受对方影响,睡眠减少了一点,而不爱睡觉的人也受对方影响,不像以前那样精进了。
所谓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,除了圣者以外,我们还是会受别人的影响,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,因此,自己务必要好好护持道心,千万不要轻易退转。
“凡愚”按藏文讲义的解释方法,分为与智者对立的凡愚(愚人)、与老者对立的凡愚(稚童)、与圣者对立的凡愚(凡夫)。这里是指与智者对立的凡愚,并不是与圣者对立的凡愚。
有些人说:“凡夫人肯定有睡眠、贪心,这是不会避免的。”
其实智者也可以做到这一点,不一定非要获得一地菩萨以上的果位。
在修行人中,有些人的行为很如法,这就是智者,有些人的行为不如法,这就是愚者。
我们不要常跟愚者交往接触,不然道心会渐渐退失,到了一定的时候,自己也变得不可救药,甚至像麦彭仁波切所说:如同秋天的白霜摧毁鲜花一样,一个晚上就全部毁坏了。
相反,如果多接触修行好的人,自己的境界也会一下子提升,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得出来的经验。
既然我们都向往解脱,最好不要被引入非圣者的境界而堕入恶趣,所以依止凡愚又有何用呢?
顶礼妙法莲华经 顶礼白度母
第1页/共1页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